阅读历史 |

第110章(5 / 7)

加入书签

成了奸恶?有你这样的吗,受六姐的吩咐写戏,把她的兵写成奸角?”

啊……卓珂月在买活军这里毕竟时日尚短,很多事上思维方式还是转变不过来,闻言也是一阵尴尬,又矫枉过正,提出不如改编《我在买活军做水兵》,张宗子也不同意:“这个对舞台要求高,六姐希望能找那种田间地头也能演的,就社戏那种,不需要太多的行头,而且剧情要让村里人也感兴趣,村里人又没当过水兵。”

卓珂月倒觉得村人即便没当过兵,对水兵的生活也一定是好奇的,不过对道具的限制,的确让水兵戏受了影响,本来的框架这就又废了,如此已经浪费了好几个故事。现在新故事只确定了人物身份,要是个农妇出身的女娘,又高又壮,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业,有什么样的故事,都还没想好,更还有一点明显的劣势,那便是卓珂月在音律上虽有天分,但并不自信能和沈君庸这样的韵律大家比较。

“如今沈家的戏曲社,南音素来是强项,北曲也有沈君庸这个兼两家之长的大家,到时候新戏出来,即便我们的立意更好,光听唱腔也是不如他们的。”

今日张宗子不出门采风,卓珂月也要下午才上班,因为要写戏的缘故,他这阵子不上学了,吃完了拌粉,一边喝豆浆,他一边就和张宗子分析道,“还是要先刺探清楚,到底他们是南音还是北曲,若是写北杂剧,那我们就写南曲,他们若写南曲,那我们就写北杂剧——怕就怕他们写南杂剧,那我们就真没什么路走,恐怕是要输了这第一筹了。”

卓珂月虽年少自负,但不至于自欺欺人,晓得论音律是不如沈君庸的,说到这里,也不由叹道,“唯一能胜过的,便只有故事,就这还要抓紧,我听君庸兄说,叶仲韶已给冯老龙写信了,他若一来,故事上我们还有什么路走?冯老龙的传奇故事是不消说的了!”

说来说去,张宗子和卓珂月,不但年纪较轻,积攒不足,而且人数也少,不像是沈家一大帮亲戚互帮互助,卓珂月也不由催促张宗子,“平子、介子等人,何时能来?便不能一起写戏,摇舌鼓吹也可壮些声势,我这里也要给本家写信了,如没有帮手,我等几乎必输无疑!”

说到拉人,张宗子原本是一脑门晦气,他为了此事,不惜拉下面子哀求沈编辑传授心得,可是沈曼君的办法他用不上——张家对他在云县的行踪一清二楚,不过今日说起来他很轻松,“快了快了,上回信来,说十月里就安排动身,非但兄弟们来,连姐妹侄女们都来一批,应该直接到榕城定居上课,房子都买好了!我们估计过段时间也会跟着船队一起迁移到榕城去。”

一方势力起家之初,肯定伴随着不断的迁徙,云县这里的地盘有限,盛放不下,也是大家的共识了。卓珂月点点头不以为意,这才有了一丝欢喜,“第一本戏是赶不上了,如此还能赶一赶第二本戏,或许能和沈家人比比。”

“第一本戏也未必就不能比了。”张宗子把杯子里又香又甜的豆浆喝完了,这才慢悠悠地说道,“珂月,我这几日一直在想一件事——音律格调不如,要不然,索性就抛却了,全不要……我们写一出无格律的戏,你说怎么样?”

卓珂月疑惑道,“你是说,如临川派一般,以意趣神色为主,四者到时,或有丽词俊语可用?”

“不不,便是连音律都不要了!”张宗子摇了摇手,边想边说,“不唱了——至少是不以唱为主了,都是宾白……就仿若说白话一般,来讲一个故事……就叫它白话剧,你道如何?”

从来未有的新戏(下)

要说起杂剧和南曲的区别, 这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道尽的,不过虽然杂剧也叫北剧, 如今南人也多有做杂剧者,这里面的区别之处原本有许多,最主要的一点是唱腔、曲调、乐器的不同,如南调多是乡曲,而且因为常在村镇传唱,讲究的是错用乡音,有些乡镇戏班子, 会把曲本子用本地的方言重新改一些押韵的词句, 以此来取悦那些不懂官话的观众, 而北腔取材也多来自北地的民歌, 风格相对更加雄健, 不如南调婉转多变。

这种音乐风格的不同, 又延伸出了格式的不同, 杂剧往往是一本四折, 如《西厢记》那样五本二十折的巨著相当的少,而南曲是用‘出’来计算,一出一出, 随作家的安排而定。数百年前, 杂剧还只有旦角、末角开口唱,其余人一概不唱,只做宾白,不过如今的南杂剧也没有这个讲究了,许多杂剧也有男女轮唱, 配角合唱, 曲调上, 也兼用南北曲调,不再执着于南戏只用锣鼓伴奏,也是引入了杂剧的弦乐伴奏。更有甚者,如临川派的《牡丹亭》,格式、曲调均灵活多变,南北兼用,一俟上演立刻风靡大江南北,是此时非常流行的一种流派。

而以沈家为首的吴江戏曲,则是严格应用格律,音调中的起承转合,该用几个字便用几个字,该用什么韵便用什么韵,格式工整别有美感,南边的戏班也有许多推崇吴江戏的,二者并称一时,不过,就题材上来说,南戏的题材还是局限于情情爱爱的多些,许多都是说少年男女的婚姻之事,所以卓珂月受到这股风气的影响,一开始就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